HI~歡迎來到數(shù)造云打印平臺!
楊叔子,1933年9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,中國科學院院士(學部委員),機械工程專家,華中科技大學教授。曾任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、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、中共十五大與十六大代表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、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等職務。 [1-3]1956年,畢業(yè)于華中工學院機械工程系(現(xiàn)華中科技大學),畢業(yè)后留校擔任機械系教師。1978年,晉升為機械系副教授。1980年,47歲破格晉升成為湖北省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。1991年,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。1993年,擔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。1997年,擔任華中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。 [4]
中文名楊叔子國 籍中國出生地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出生日期1933年9月5日職 業(yè)科學家、教育家畢業(yè)院校華中工學院(現(xiàn)華中科技大學)主要成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
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
全國教育系統(tǒng)勞動模范
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
全國優(yōu)秀教師展開
目錄1社會任職2主要經歷3社會兼職4榮譽稱號5研究領域6人物軼事7人物評價
社會任職編輯
楊叔子,男,1933年9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。中國共產黨黨員、中共十五大、十六大人大代表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著名機械工程專家、教育家、現(xiàn)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、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、湖北省文化產業(yè)商會首屆顧問委員會成員、原華中理工大學(現(xiàn)華中科技大學)校長、九江學院名譽院長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、國家博士后流動站評議組成員、國家科技獎勵評議組成員、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、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、中國機械工業(yè)教育協(xié)會副會長、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、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、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邀理事、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、湖北省科協(xié)副主席、湖北省高級專家協(xié)會會長等。 [5]
主要經歷編輯
1952年考入武漢大學工學院機械系,院系調整后于1956年畢業(yè)于華中工學院,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。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,也是中國大陸著名的科學家、機械工程專家,教育家。 [5]
1952年 武漢大學工學院機械系學生 [6]
1953年 華中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生
1956年 華中工學院機械系教師
1978年 華中工學院機械系副教授
1980年 成為湖北省兩名最年輕正教授之一
1981年 美國Wisconsin大學(Madison)訪問學者
1988年 被國家人事部批準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
1991年 獲政府特殊津貼
1991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
1993年1月至1997年6月 華中理工大學校長
1998年8月至2011年6月 華中理工大學、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
2005年 九江學院名譽院長
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、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[6]
社會兼職編輯
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
楊叔子先生國家博士后流動站評議組成員
國家科技獎勵評議組成員
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
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
中國機械工業(yè)教育協(xié)會副會長
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
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
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邀理事
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
楊叔子院士在九江學院湖北省科協(xié)副主席
湖北省高級專家協(xié)會會長
先后受聘為清華大學、浙江大學、南京大學、同濟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、天津大學、重慶大學、國防科技大學、第四軍醫(yī)大學、湖北工業(yè)大學、河南農業(yè)大學、江西科技師范大學、九江學院等約30所高校兼職教授、名譽教授。
《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》主編 [7]
榮譽稱號編輯
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
全國教育系統(tǒng)勞動模范
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
全國優(yōu)秀教師
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
研究領域編輯
立足于機械工程領域,把機械工程同控制論、信息論、系統(tǒng)論緊密結合,致力于同微電子技術、計算機技術、信息技術、網絡技術等新興技術領域交叉的研究與教學,特別是在先進制造技術、設備診斷、信號處理、無損檢測新技術、人工智能與神經網絡的應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。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、國家發(fā)明獎、省部級科技獎20項,專利5項。在國內外發(fā)表學術論文500余篇,出版專著教材12種,獲國家級、省部級教學、圖書重要獎勵13項。指導的研究生中,已有百余人獲博士學位,博士后已有10余人出站。
他倡導在全國理工科院校中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,在國內外產生了強烈的反響,應邀在清華大學、浙江大學、南京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、西安交通大學、四川大學、東南大學、華南理工大學、暨南大學、國防科技大學、西南大學等國內約百余所院校舉辦人文講座兩百余場,吸引了近二十萬人次的聽眾。由他任編委會主任、匯集國內高校人文講座精品的《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》一書,已發(fā)行數(shù)十萬冊。發(fā)表有關教育方面的論文50余篇。
楊叔子曾說過,他一生中最崇拜的人就是天安門前“人民英雄紀念碑”的英雄們。
人物軼事編輯
人文與機械融合
1997年,楊叔子快從華中理工大學校長位置上退下來的時候,就開始要求博士生必須會背《老子》和《論語》前七章,不選不背不接受論文答辯。至于楊院士為何要立這么一個“規(guī)矩”,他給出的解釋是:基督教世界,所有人都讀《圣經》,伊斯蘭世界的人都讀《古蘭經》。作為中國人,他認為應該讀《論語》和《老子》。并稱,“作為高級人才的博士生,應該了解這兩本書,了解以后,對你的人性、理想大有好處?!闭J為這是把“科學和人文”有機結合,培養(yǎng)素質全面的人才。
上世紀90年代末,首創(chuàng)理工科大學中華詩詞創(chuàng)作班,倡導讓中華詩詞走進大學校園、走進中小學、走進幼兒園、走進千家萬戶;2000年,提出“綠色教育”理念。
1998年10月至今,連續(xù)擔任第一、二、三屆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。
楊叔子曾在武漢第三寄宿中學演講過,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。
人物評價編輯
作為一位工科院士,楊叔子的人文情懷,一定程度改變了中國的大學教育,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大學畢業(yè)生。其中的貢獻,歷史會銘記。(網易評) [8]
楊叔子一生在機械工程領域貢獻卓著,在擔任華中理工大(現(xiàn)華中科技大學)校長時,卻是個“有詩酬歲月,無夢到功名”的人。(新浪網評) [9]
中外科學大師除了掌握本門學科外,一般都有較高的文化修養(yǎng),經濟學家要像厲以寧教授那樣,工程技術專家要像楊叔子院士那樣。(前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王義遒評)
編輯:董強
相關推薦
全部評論 0
暫無評論